历史史诗的艺术重现——评电视剧《香山叶正红》

时间:2022-01-19 23:10:16阅读:1046
电视剧《香山叶正红》以全国解放前夕,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进驻北京香山181天,筹备建立新中国的“四梁八柱”为题材,以立体的视角、恢弘的视野、历史哲思的高度,呈现出史诗的格局,表现
  • 香山叶正红
  • 历史
  • 唐国强 许文广 王伍福 郭连文 郜峰 佳妮

电视剧《香山叶正红》以全国解放前夕,毛泽东(唐国强 饰)带领中共中央进驻北京香山181天,筹备建立新中国的“四梁八柱”为题材,以立体的视角、恢弘的视野、历史哲思的高度,呈现出史诗的格局,表现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深刻主题,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从革命走向建设、从破坏一个旧世界到建设一个新世界的重大转折。在今天“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大时代背景下,其重大性和重要性,不仅是对新中国诞生的深情回望,更是对立国为民的初心的庄严致敬,是历史与现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遥望对话。

《香山叶正红》从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开始到开国大典结束,时间跨度虽然只有半年,但却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各层面表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的谋划、设计和建构。电视剧第一场戏,北平刚刚解放,毛主席与西柏坡老乡坐在一起看演出、言语甚欢,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之间的鱼水关系形象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确立了全剧的主题和基调。“人民”在这部电视剧中,通过众多的普通百姓、士兵形象出现在历史大舞台上。“人民”就像一面镜子,时刻提醒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如何作答人民给出的考卷。用毛主席在剧中的台词来说,解放全中国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能不能经得住执政的“大考”,让人民满意、让人民幸福、让人民过上更加自由平等的生活,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最大考验。这部电视剧,全方位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伟大转折时期对这一考卷的作答,无论是对党和军队的严格要求和全面教育,还是对外交独立、经济民生、社会安全的殚精竭虑,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所体现出来的正义性、人民性和先进性。

作为一部电视剧,“香山”不是对历史的图解,正如导演巴特尔在谈到该剧的创作体会时所说,在艺术上努力做到让过去的历史成为“正在进行时”,而“正在进行时”则首先体现为鲜活的人物塑造。众多的伟人形象,从历史教科书中被激活,毛泽东的文韬武略、刘少奇(郭连文 饰)的冷静沉稳、周恩来(许文广 饰)的运筹帷幄、朱德(王伍福 饰)的从容大度、任弼时(何林翰 饰)的坚韧豁达等等,都在剧中得到了生动的呈现,突破了一些作品中存在的历史政治人物的模式化、符号化桎梏。此次唐国强 饰演的毛泽东,更加丰富和丰满。剧中的毛主席,和西柏坡老乡一起看戏,与乡亲换旱烟,喜欢吃老乡辣椒,向私塾先生借书还书,与孩子们一起载歌载舞等等……包括在形体动作的设计方面,毛主席有时席地而坐,有时依靠栏杆,有时坐在桌子上,让人物沉浸在生活的情景中,亲近感倍增。毛泽东和其他伟人领袖的形象都给了观众耳目一新的感染力。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最重大的突破,是浓墨重彩地呈现了众多第一代领导人在腥风血雨中所结成的战斗友谊。那种战友、朋友、亲人之间的情感,从第一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他们会前的相逢相遇场面中,就通过彼此的问候、关怀、调侃的各种细节呈现出来;剧中“五大书记”关于图书助理员的玩笑,朱德邀请各路会师大将打牙祭的情景,既是战友之情的表达,也有一种“王师北定中原时”的五味杂陈。剧中,邓小平、陈毅等人物的言谈举止都既有该人物的生动性,又体现了人物在战争岁月中所形成的特有的理解、信任。剧中还通过警卫战士、秘书、进步青年、百姓的视角,使这些“伟人”的伟大性与平凡性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他们的友谊体现出了真正的“人民性”。“战友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使这部电视剧具有了独特的感染力。

剧中历史人物的生动性是通过大量真实的历史事件呈现给观众的。全剧围绕进京、和谈、渡江、经济建设、筹备召开政协、开国大典等历史事件展开。剧中有谍战元素,但不是人为虚构的而是来自于真实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会面对国民党、西方国家的破坏,《香山叶正红》虽然没有采用谍战类型剧的模式,但仍然体现出历史本身的戏剧性和紧张感;剧中也有商战元素,但不是人为的商战而是来自上海曾经发生的“人民解放军进上海,人民币也要进上海”的历史事实。与此同时,本剧再现了国旗国徽国歌,甚至是定都北京的全过程。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毛泽东对选举他成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少一票的反应,也在剧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剧中重现了美国大使司徒雷登最后离开中国,毛泽东撰写著名文章《别了,司徒雷登》的场景;开国大典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东交民巷走过,结束了晚清以来外国人在此设立禁区的历史……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事件都在剧中得到了“在场”表达。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时代主题、新中国诞生之路的艺术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群体形象的生动塑造、具有历史质感和生活质感的精良制作,共同奠定了这部电视剧的史诗品格,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树立了标杆。抚今追昔,我们依然在赶考路上,新时代的考卷需要我们继续作答,等待人民的阅卷。这正是本剧的现实意义所在。(尹鸿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